首页 > 行业动态 > 业内新闻

水泥企业进入预拌混凝土产业正逢其时

发布时间:2012-07-13 14:02:07浏览量:293

【中国建材网】我国水泥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波澜壮阔的行进之中。业内外广泛的共识是,推动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市场,当前我国水泥行业产能已经出现全局性、全方位的过剩,一部分水泥企业部分生产线已限产、停产,竞争加剧,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但是,另一方面,新增产能却屡禁不止,目前仍在新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有210条,将新增熟料产能3亿吨。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新建了46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5.47亿吨。我国水泥产能总量已经绝对性、全面性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二是来自政府,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把好土地、信贷、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面对市场严峻的局面和政府严肃的态度,我们应该深切地感受到水泥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水泥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结构的重要思路中,除了遏制存量产能过剩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路径就是延伸水泥企业的产业链,部分企业进入水泥混凝土制品和预拌混凝土产业就是非常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一项选择。如何考量和评估水泥企业向水泥混凝土制品和预拌混凝土产业延伸的机遇和价值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梳理,我们认为,水泥企业近期进入或做强预拌混凝土产业正逢政策的最佳时期。      引导、促进、规范是政策规章的着力点      2012年5月29日,北京市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本市散装预拌砂浆应用工作的通知》,规定自今年10月1日起,北京中心城区等重点地区,以及所有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使用砌筑、抹灰、地面类砂浆,应当是散装预拌砂浆。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表示,使用散装预拌砂浆对治理PM2.5,改善首都环境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等诸项基本国策日渐发力的背景下,我国预拌混凝土(砂浆)政策规章的制定正在不断提速,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本市散装预拌砂浆应用工作的通知》正是其中的一个音符。换个角度看,我国预拌混凝土(砂浆)产业发展正在步入政策最佳期。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已经先后有北京市及广东省、山东省、湖北省、江苏省等多地的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对“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管理规定”或“管理办法”,其中珠海市是以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长令的方式予以公布的。其他一些省市还颁布了相应的规定,如北京市《混凝土预制构件行业发展专项规划》、江苏省《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上海市《关于在本市范围内推选环保搅拌站的通知》等,重庆市、杭州市还颁布了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  针对一项建筑材料产业的进步发展而由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专门政策规章的情况并不多见,而预拌混凝土(砂浆)产业则拥有这种市场地位。目前,我国混凝土产业的政策规章建设已进入加快提升的通道,这对推动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纵观这些城市出台的政策规章,不难看出,引导、促进、规范预拌混凝土(砂浆)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其最重要的出发点。      预拌混凝土俗称商品混凝土,是随着建筑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型产业,促进预拌混凝土及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同时大量利用工业废料,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预拌混凝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也是提高建筑工程机械化水平、保证工程质量、满足规模施工、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需要。      通过梳理近10年来关于混凝土与砂浆的相关政策规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级政府对这门产业关注与重视的脉搏动向。正是预拌混凝土(砂浆)产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其获得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政策与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      从中央政府到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地、县政府对预拌混凝土(砂浆)产业进步发展的重视与政策助力,正在促进这门产业步入健康规范发展的轨道。为什么这门产业能得到政府部门如此的“厚遇”?这是因为预拌混凝土(砂浆)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基础建设的质量与寿命。      混凝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人造材料。混凝土以其良好的抗水性、优越的可塑性、优异的耐火性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性而成为目前世界上用量最大和使用范围最广的建筑材料,在今后几十年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仍将会是最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之一。近年来,我国混凝土年产量已占世界混凝土年产量的50%以上,是世界生产和消费水泥混凝土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混凝土工程规模,还是混凝土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都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社会在发展,而混凝土自身的进步,也令世人“惊艳”。      进入21世纪后,现代的混凝土不再是水泥、水和骨料的简单混合物。根据ASTMC125和ACI116委员会给出的定义,现代混凝土由骨料、水泥、水和外加剂4种组分组成,这里的外加剂包括各种矿物成分、化学外加剂及纤维等材料。从水泥消耗来看,2011年,我国水泥产量已超过20亿吨,如果简单乘以3的话,相当于60亿吨左右的混凝土,按每立方米混凝土约2.4吨重计算,即每年要消耗140多吨的砂石、水泥等天然及人造资源,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天量”。而从能够消纳各种工业废弃物的功能来评价,现代混凝土产业又是目前能够科学利废的最大产业之一。混凝土产业兼具建设功能和利废功能,这使得现代混凝土的产业地位又有了新的社会高度。 如何推进混凝土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政策与市场成为最大推手。近几年来,国家对发展预拌混凝土高度重视,且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规章,为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全国已建成预拌混凝土站(厂)6000多家,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18亿立方米,实际产量14亿多立方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沈阳、大连、常州等城市应用的预拌混凝土量已达到该城市混凝土总用量的60%以上,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      预拌混凝土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目前正处于城乡建设蓬勃发展时期,伴随着全国各地正在大兴基本建设工程,我国的预拌混凝土产量逐年提高。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拉动预拌混凝土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和基础建设。大量保障性安居工程、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大型水利、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的相继开工,也为近几年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水泥企业加快进入预拌混凝土产业正逢其时      混凝土产业事关国计民生中的两个重要基点即“安全”与“节约”,因此,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实属情理之中。借助政策规章建设提速的东风,预拌混凝土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在我国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中,大型水泥企业与混凝土产业“联姻”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目前,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产业既有市场需求又有政策“红利”,既有优势又有责任,可谓正逢其时。大型水泥企业进入混凝土产业的优势一是资源掌控优势、二是资本雄厚优势、三是市场规模优势。目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介入混凝土产业的起点一定要高,处在节能减排的严格要求下,发展高性能、高效能、高功能混凝土是重要的突破口。      现代混凝土材料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发展,为混凝土作为21世纪最主要的建筑工程材料奠定了基础。但是,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从中国的发展实践来看,混凝土是最主要的工程建筑材料。在房屋建筑方面,由于土地限制,城市中大量发展高层建筑,砌筑建筑的比例下降很快。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因此可以预见,中国的水泥混凝土在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今天的世界,已进入到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   中国混凝土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以下理念。一是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应“减量化”发展。2011年,中国水泥年产量突破20亿吨。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对中国水泥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中国,C60及以上的高强混凝土已经广泛应用,而广州C90混凝土能成功泵送到400多米的高度,也证明了中国混凝土技术的潜力。二是发展应用高性能及超高性能混凝土是实施“减量化”的重要举措。三是发展再生骨料混凝土,是实现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四是混凝土掺合料的功能化及其工业化制造,是促进混凝土绿色和高性能化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目前,我国年产高炉矿渣达1.5亿吨,磨细粉煤灰7亿吨。同时,采矿业的各种尾矿、化工业的磷渣及钢铁业的钢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都亟待处理及功能化,在经过均化、超细化、表面改性、级配调整、热化处理后,这些材料将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五是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能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这是建筑业最大的节能减排,也是对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最大节约。六是设计及应用标准化高性能预制构件,是提高建筑质量、围护结构节能水平,从而减少混凝土用量的重要途径。七是发展可全回收、高附加值利用的混凝土,促进水泥混凝土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与30年前相比,我国混凝土的使用量增长了几十倍,混凝土的大量需求加速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全国35个省(市)建成的混凝土搅拌站只有100个,设计年生产能力1450万立方米,实际产量约500万立方米。2008年,28个省市的混凝土生产企业2951家,混凝土运输车约5.5万辆,共计生产混凝土64600万立方米。而30多年前,预拌混凝土才刚刚兴起。      预拌混凝土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我们坚信,我国大型水泥企业阔步进入混凝土产业,将为混凝土产业带来不可限量的发展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建材报

分享到: